<
y4h2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大明国师 > 大明国师 第550节
    “哦?”朱棣露出了疑惑之色,“你且说来。”

    陈瑛道:“臣初步判断,是有人蓄意陷害王世杰。”

    “有依据吗?”

    陈瑛道:“在常州府的时候,常州府宦场上下一片糜烂,唯独王世杰与张玉麟等寥寥数人能够洁身自好,而王世杰今年刚升任扬州府知府不过短短几个月,当地的锦衣卫报告他为人宽宏仁慈,待属下亲厚但遵守法度,并未有什么贪赃敛财之举被锦衣卫发觉,臣怀疑,是哪个当地的官员嫉恨他,想藉此机会将他扳倒.”

    朱棣沉吟道:“你继续说。”

    陈瑛道:“臣的意思是,这件事暂且保密,静观其变。”

    朱棣盯着陈瑛的眼睛,问道:“那你认为此事是谁策划的呢?会不会不仅是扬州府地方上的事情?”

    陈瑛沉默半晌,道:“这个.微臣也不敢妄言,毕竟即便调查臣也只能奉诏调查,没权力揣测朝中诸公。”

    朱棣念了一个名字。

    陈瑛摇头道:“他应当不屑干这种卑鄙之事,而且这么大的事,若是被揭发出来,恐怕会伤及其立足庙堂的根本,更重要的是,这件事牵扯到国师的盐法改革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朱棣点了点头,“你说得很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见皇帝没有别的指示,陈瑛躬身道:“那微臣告退了。”

    朱棣忽然叫住了他,道:“你先等等。”

    陈瑛顿足,转头恭敬地看着朱棣的靴子。

    朱棣笑道:“都察院以后可以独当一面了。”

    “呃!”陈瑛愣了一下,连忙跪伏在地,磕头道,“臣惶恐,臣只是为陛下分忧、不值一提。”

    朱棣摆摆手道:“好了,你下去吧。”

    陈瑛叩头道:“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朱棣继续拿起毛笔批改奏疏,不久之后他抬起头看了看窗外,天黑了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夜幕降临,府邸内外一片寂静。

    明代规矩,皇子未成年的时候,要住在皇宫里;成年后,除了太子都要去封地就藩,而封地一般都是已经提前建造好了宫殿的。

    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,在明朝迁都北京以后,如果说有特殊情况,也就是成年了不能住皇宫但封地王府宫殿没弄好,那就住在十王府里,嗯,不知道十王府在哪不要紧,那里面有一口水井很甜,后来叫做“王府井”。

    也有例外中的例外,譬如皇帝特别宠爱的,成年了也不打算放出去就藩的,比如明匠宗就很喜欢唯一的弟弟朱由检,干脆把英国公家里的一座宅邸修了一下,当做信王府,属于京城里独一份。

    但现在还没迁都,也没有十王府这玩意,所以,当皇子成年且没立太子、没就藩的时候到底住在哪,就成了如今永乐初年的切实问题。

    住皇宫不太妥当,东宫又没资格住,只能是以皇帝赏赐的方式,把靠近皇宫的几间豪邸赐给了三位皇子。

    府邸内的花园里,胖胖的朱高炽整个人都舒服地靠在躺椅上,看着天边渐渐消散的残阳,心情稍稍有些愉悦自从南下以来,他还真没有好好享受过这样的悠闲时光。

    “殿下。”旁边的宦官小声唤道,“晚膳准备妥当了。”

    在这个时代,通常只有富裕的商人和文官、贵族们有吃晚饭的习惯,大部分田间地头的农民,还是两餐制,而“用膳”这个词,更是只有皇室才能使用。

    朱高炽回过神,说道:“还不饿,把饭菜送去给瞻基他们吃,让他们别等我。”

    宦官领命,匆匆离开了。

    朱瞻基自然是不肯吃的,他得到消息后,站起身沿着长廊走向花园,他的脚步声在宁静的空气里格外清晰.朱瞻基毕竟是个孩子,虽然周围有宦官跟着,可天色渐渐漆黑,黑暗中像是藏了什么东西一样,他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,甚至小跑起来,不一会儿便来到了花园门口。

    他跨门进去,却见父亲正躺在摇椅上,轻轻地敲着手指哼着曲,这是很少有的状态。

    朱瞻基打了招呼:“爹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点头道:“听闻你今日在大本堂跟魏国公家的小姑娘打架了?”

    朱瞻基道:“不碍事的,就是她偷袭我,给我挠了个口子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没好意思揭穿他,小孩子打闹倒也不是什么大事,犯不着上纲上线。

    不过自己实在是太忙,平常白天也没有时间看顾朱瞻基。

    朱高炽的目光落在了躺椅旁边桌上的折迭整齐的信件上,伸手取过,展开一看,便叹了一口气,他放下信件,又叹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朱瞻基试探着问道:“父亲大人?”

    朱瞻基对于朱高炽而言的意义太过特殊,不仅是亲儿子,更是登上储君之位甚至皇位的重要保障,毕竟是朱棣最喜欢的嫡孙.嗯,冷知识,朱瞻基不是长孙,因为朱高煦这小子打小就野,所以生儿子反而比大哥早,长子朱瞻壑比朱瞻基还大一岁,可惜是个早产儿,从小不太聪明、身子骨也弱,不仅不受朱棣喜欢,朱高煦自己也不太喜欢,如今还待在北京。

    朱高炽很多事情也不瞒着他,直接把手里的信件递给了他。

    旁边有点着驱虫香料的香炉,也有灯笼,朱瞻基借着灯笼的亮光看了起来。

    这里面记录的都是南京乃至整个南直隶各地发生的事情,有案件,有流言,也有一些鸡毛蒜皮到难以归类的消息。

    但无一例外地,都指向了随着新的思潮的蔓延,市井之间、乡下宗族内,一些传统的思想和观念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,比如手工工场区的女工,探亲的时候,就会把‘进场打工’时的种种见闻告诉同乡或邻里,而通过以工代赈摆脱土地束缚的佃农们,在兴修水利铺平道路后,一部分人不愿意回家,也都找到了其他工场的打工机会.集体劳作、先进的纺车、全新的规则,无不在震撼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体系下的人们。

    而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,新版本的心学、能够实证的科学,种种思想,同时也在如同无可阻挡的风暴一般,在迅速地扩散,吸引更多的人加入,从而动摇着传统的程朱理学所建立的那套三纲五常的“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”的道德伦理体系。

    朱高炽沉吟道:“所谓‘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’,虽都不是什么大事,却也令人震动,我担心这样的事,以后一定会不止一次地发生”

    朱瞻基不禁一怔。

    朱高炽抬头道:“咱们大明的局势本来刚刚安定,从这几年来看,老天赏脸,也算风调雨顺。可近来要不断征战,朝堂上争斗激烈,民间也不省心,真是不当家不晓得度日艰难.若是如此也就罢了,我只怕咱们朱家的天下,一百年、两百年以后,不晓得是不是就要被今日之举所埋葬了。”

    “父亲大人,何至于此?”朱瞻基惊诧道。

    朱高炽笑了笑,语气温和地说道:“瞻基啊,你还不懂.世上哪有完美无缺的制度?每条路都存在着弊端,这些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而是慢慢积累起来,再加上天灾、民心等等原因导致了最终的后果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似乎陷入了某种深邃的忧虑中,语气也颇为凝重,朱瞻基默然片刻,终于鼓起勇气劝谏:“父亲大人,儿子觉得,近来南京乃至南直隶的变化,充其量,最多也就发展成宋朝时那种城池繁华、市民富足的状态,应该不至于有什么.宋朝不也统治的好好的吗?”

    朱高炽摇了摇头,脑海中始终萦绕着姜星火的那句话。

    “制造力决定制造关系,物质地基决定顶层结构,如今制造力改变了,大批的手工工场建立了起来,制造关系也改变了,有了工人,这一切都在向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,哪里是宋朝的情景呢?若是长此以往手工工场主、大海商、市民,在全天下繁荣的城池中都势力做大,哪里是北宋开封一城的繁华所能媲美的呢?到了那时候,物质地基变了,我们朱家人,还能这么轻松的驾驭天下吗?”

    朱瞻基不敢搭腔,他知道父亲的心结。

    朱高炽道:“对大明现在的变化,其实我一直都很欣慰,可我总觉得,走这条路,对于我们朱家人来说,代价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大,你皇爷爷看不到这些,他想的是文治武功、千古一帝,可即便成了千古一帝,便不管后面的人了吗?”

    朱瞻基当然知道,父亲走上变法这条路,不是因为他从心底赞同,父亲是个极为理智的人,对任何事情都不会盲从,只是因为皇爷爷要走这条路,父亲必须要跟随而已。

    “姜先生在大本堂讲过一个故事,有个海外的国王,便说过‘我死以后,哪管洪水滔天’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苦恼地揉了揉额头,叹道:“过几年到了约定的时间之后,你二叔三叔他们肯定不会满足于现在的状态,会不停地鼓噪,最后说不定会逼迫你皇爷爷,若是仅仅如此也倒罢了,我还有信心把咱大明维持下去,可若是你我父子与大位无缘,让你二叔当了皇帝.他是个莽撞人,又素来听国师的话如今曹国公还没在安南发动登陆,可一旦登陆打赢了,勋贵们看到以战养战不仅能赚钱,而且有大把军功可捞,那海洋贸易带动内陆的手工工场的利益模式就成型了,利益集团一旦形成,再过一两百年,恐怕到了我设想的那个时候,咱们大明的根基就不复存在了。”

    不得不说又聪明又有能力的朱高炽真的将二者结合在一起,形成了远见卓识的判断能力。

    事实上,当海外探索-贸易-战争-殖民的链条形成后,必然带动大明国内的制造业,而制造业的利差会反馈给工人乃至整个社会,进一步促进国内的商业。

    当工场主、商人、市民、工人彻底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以后,基于农业经济而建立起的封建统治秩序,必然会在这种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,这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。

    而朱高炽就是看到了这一点,才会如此担忧,而非他所接受的传统程朱理学教育让他接受不了。

    换言之,朱高炽虽然笃信理学,但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。

    他看了一眼朱瞻基,见他仍在呆愣着出神,便笑道:“瞻基,你还小,许多事情想不清楚很正常,以后自会明白的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朱瞻基讷讷地应了一声。

    “别担心,我心里有数,你只需按照自己的本性做事即可。”朱高炽笑道,“爹还是希望你好好读书,以后能有番大作为。”

    他说到这里,突然转移了话题道:“不过,你也要多关注朝堂和民间的变故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点头道:“孩儿还是对父亲大人今晚说的这番话有些疑问,难道皇爷爷便不晓得这其中的隐患吗?”

    朱高炽道:“晓得又如何?不晓得又如何?那些官员、将领、富绅,哪一个会因为晓不晓得而发生改变?朝廷的财政依旧捉襟见肘,而且大明周围的局势越来越复杂,以后恐怕要用钱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.归根到底,还是钱的问题,国师能理财,能变出钱来,你皇爷爷当然是要用国师的办法了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苦笑道:“你爹我只会那套开源节流,与民休息的法子,你皇爷爷不喜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复又说道:“既然这个世上有人能治理好天下,那你皇爷爷又怎么会不支持呢?燕王府的根本在北边,不是南边,一开始,你皇爷爷觉得南边的这些官吏和富豪,只是蛀虫,可而今朝廷的钱粮,是靠南边获取的.征安南现在没人觉得有多大意义,可在你爹我看来,确实咱大明不折不扣的转折,这一仗若是胜了,南边的海商越来越多、货物越卖越赚,大明国库里的银子也越来越多,所以我的这些顾虑,其实放在现在是没用的,也不过是你我父子间的牢骚夜话罢了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恍惚听明白了,忙道:“父亲大人说得极是。”

    “孩儿以为,这样做固然是为了大明好,皇爷爷英武雄壮,文治武功定能成就千古名君、圣君,可如今朝廷各项政策,都是为了筹集资金朝廷每天都要养活许多军队,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开支,可咱大明不能因为一时贪婪之欲,而损害了根本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听罢,面色渐渐缓和,露出了微笑。他赞许地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,笑着点了点头道:

    “须知道,做事切勿操之过急,否则也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,时候不早了,回去歇息吧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没再吭声,径直告退离开了花园。

    回到自己的房间,他在屋檐下的石阶上站立了良久,心里琢磨着父亲的话。

    父亲的担心并非是没道理的,一旦手工工场与军功勋贵的利益集团结合起来彻底形成,那么就算父亲当了太子,在此情况下,这个新的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,也肯定不甘心让以文官士大夫为基本盘的父皇成为新君统治天下。

    可二叔恰恰是这些军功勋贵们的代表。

    储君之争虽然被皇爷爷用自己的权威强行搁置,但并不代表矛盾已经消失,恰恰相反,随着军功勋贵们形成新的经济利益集团,必然会侵害到传统的以土地为主要财富的士大夫基层的利益,会有大量的佃农从土地中离开,一大批新的富豪也会在财富积累上超过士大夫地主。

    换言之,他爹和二叔的矛盾,已经脱离了个人储君之争矛盾的范畴,与亲情无关,来到了两个对立阶层的巨大且不可调和的矛盾中。

    而无论是谁成为皇帝,这种矛盾都必须解决,才能让朝廷的局势维持稳定。

    那么朱高炽能成为新的利益集团的代表吗?显然不可能,先不说他基本盘就是文官士大夫,就算他愿意自毁长城,转头重建一套班底,又怎么能争得过天然跟靖难勋贵们更铁的朱高煦呢?

    所以,朱高炽没得选。

    这个念头闪过脑海,朱瞻基忍不住苦涩地摇头。

    姜星火是他的老师,也是他最佩服的人,姜星火拥有强烈的个人魅力,他敢于冒险、敢于挑战一切权威,同时拥有着仿佛汪洋大海一般的知识,他的性格有时候与被称为“拗相公”王安石差不多,认准了一条路,是真的全力以赴百折不挠朱瞻基甚至认为,如果这世界上有一个圣人,那一定非姜星火莫属。

    可这一切,当真的涉及到自己一家的切身利益,甚至可以说是天底下最大的利益——龙椅的诱惑时,却都变得有些异样了。

    他心烦意乱地迈步往屋内走去,一路上都在想事情,屋内灯火昏黄,一片宁谧的安详气氛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
    姜星火此时洗漱完毕,也爬上床睡下了,可平常睡眠很好的他今夜却是辗转反侧,一直难以入眠,就感到自己的肩膀似乎越来越沉,仿佛背负起了千斤重担,压迫着每根骨骼。

    “该睡觉了,明天还要参加李至刚的三法司会审。”

    他闭上眼睛,努力让心平静,但是不知怎么,思绪依旧纷杂,脑海里浮现出今日在奉天殿中的一幅幅画面,挥之不去。

    姜星火翻了个身,枕着自己的胳膊望向窗外,脑袋里乱七八糟,全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琐碎事.

    姜星火披衣而起,在房间里徘徊了一阵,便出了门。

    夜里月朗星稀,他一个人站在台阶上仰望着漆黑的苍穹,忽然有些茫然——今天是他穿越的第三年了。

    按理说,该对这个世界有些归属感。

    但是他的心里,始终有种说不出来的失落。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